武夷巖茶中的單叢、名叢、花名,是蘊涵著傳奇的佳品。喝時,滋味有所差別,聽時,卻朦朦朧朧,看時,茶樹難以分辨。無須諱言,名叢確實是一個不易說清,難于弄懂的茶文化現(xiàn)象。
名叢到底是什么?說白了就是武夷“菜茶”原生種眾多變異的后代。有的葉如瓜子,故名瓜子金;有的葉呈圓形,得名金錢;有的香氣幽長,享名千里香;有的主桿蒼勁,猶如國公鞭;有的茶枝柔軟,好像墜柳條,等等。其中原因就是自花傳粉、有性繁殖帶來的結(jié)果。絕大多數(shù),特征不顯。其他地方雖然也有這種現(xiàn)象,但是沒有像武夷山那樣,去給它命名封號,玩成文化,且文采飛揚。
武夷巖茶中到底有多少單叢、名叢、花名?林馥泉說,有一千多個,單慧苑上下兩廠就有830個。1943年,他入廠訪問,只得280個。山中最有故事的名叢有五:一是大紅袍,名聲最大,享譽最高;二是鐵羅漢,得名最早,藥效最佳;三是白雞冠,特征明顯,最易辨別;四是半天腰,立地最險,難睹真容;五是水金龜,爭訟最久,傳為奇談。
這其中概念復(fù)雜,就280個茶名中包括單叢、名叢、花名三個類:單叢,是指有特定茶樹,采下單獨制作的;名叢,是從單叢中遴選出來茶樹,它高于單叢。舊時單叢、名叢,在春茶發(fā)芽開葉期,廠主或包頭巡山時,在茶樹掛上寫有某某茶名的小竹片,采茶時把小竹片取下,連同茶青一并挑回。故挑青時要備幾塊白布,以便隔層之用,不及時則用樹枝葉(筆者親見)。其實,多數(shù)名叢茶品也是拼配的。因為當(dāng)時沒有無性繁殖,都是用茶子栽種,試問哪有多少完全相同的茶樹?
至于花名,并無特定茶樹,只是一些成品茶雅名。有些是出于同一品種、同一產(chǎn)地的茶青,但制作出的茶品有所差別,就給它取個名稱,這無可非議;有的是經(jīng)過拼配,香氣、滋味出現(xiàn)變化,故號以新名,也說得過去。但有的人,把同一個堆頭的茶,在“包裝時,各加以名稱,俗稱花名,以?;箢櫩?。”(林馥泉語),這就顯得不地道了。虛虛實實,真真假假,外行人也搞不清,但總的來說都是好茶。
如此凡多的單叢、名叢、花名,是巖茶輝煌時期的產(chǎn)物。廠家敢標(biāo)新,就有人愿嘗新;有人敢提價,就有人愿掏錢。各得其所,皆大歡喜。
“此茶長于巖崖下,少見太陽,名不見天,味特殊?!蹦怯绣X的閩南、潮州茶客心領(lǐng)神會,應(yīng)曰:“錢,沒要緊!”價格上升了;“這是石鐘乳,靠這涓涓泉水滋潤,味清雅”那追求享受的南洋客極為興奮,“這株茶我包了”派員監(jiān)視采制,悉數(shù)取走精茶和茶梗。時稱此種買茶方式為“指株認(rèn)購”,價由賣家開,沒商量。凡此不一而足。
在清代中后期和民國初期,巖茶相當(dāng)走紅。量少、價高,有的上品幾乎與白銀、黃金等價。茶家們別出心裁出奇招、想點子,挑單株、選名叢、取花名,以謀更大利益,已成自然。巖茶幾成侈奢品,大概就是在這樣背景產(chǎn)生的吧?
時武夷名茶價之高昂,從雁蕩山文人蔣叔南1918年的《武夷山游記》可窺見一斑。這是他親身所歷,耳聞目睹,記曰:“上奇種則皆百年以上老樹,至此則另立名目,價值奇昴“。名稱各廠有異,“名目詭異,全山將達(dá)千種。”一旦立名,價便隨起。天游道人語之:“大紅袍(天游產(chǎn))價每兩(老稱)十六元”。他感嘆“物以稀為貴,始信于然?!泵拷飪r合256元,時大米價每擔(dān)5.9元。按此結(jié)算,一斤大紅袍,約等4300斤大米。在當(dāng)時經(jīng)濟狀況,相當(dāng)驚人。
不過那時的上流飲君品茶功夫確實高深,舌尖上的巖茶,辨別得致精入微,忽悠不了。特別是廣東“潮州人最嗜之“”潮州人善賈多財,揮金不惜“。故“武夷巖茶遂巧立名目駕參著而上之也”
轉(zhuǎn)回來,還是說那些茶名。平心而論,取這么多雅致清麗、富寓文采的芳名,確實不易。你看那280個茶名中,帶“香”的有13個,如正瑞香、金丁香等;帶“白”字有14個,如白玉簪,白雪梨等;茶如琪花瑤草,帶“草”字也有8個,如忘憂草、金錢草等。還有那東籬菊、隱士筆、蓮花盞、瓶中梅,等等。無粗俗句、平庸詞。比之有些地方的獸目茶、老婆茶等,雅多了。
我猜測,當(dāng)時在取茶名時,肯定得益于文人的指點,否則也是俗不可耐。你看,當(dāng)時把那個發(fā)芽特遲的茶,喻之為“不知春”,而有地方則被譏之為“聾子茶”;把香氣特高的茶,美其名“滿山香”“千里香”,有個地方把高香茶,叫“嚇煞人香”,方言“嚇?biāo)廊恕?,好在康熙皇帝將它改了個“碧螺春”雅號,從此名度日高,廣受贊賞。文化這東西確實很厲害。
名叢之名,既要雅致,又要與茶關(guān)連,委實不易。據(jù)傳當(dāng)時也出現(xiàn)仿冒。那時沒有商標(biāo)法,無法維權(quán)。首創(chuàng)者見到被仿冒時,便在原先所取的茶名前面加個“正”字,如正萱草,正松蘿,正瑪瑙等。粗略一算,280個茶名中就有36個前面冠了個“正”字,以聲明其為正宗,仿冒者只得另請高人再取雅號。
名叢的奇聞逸事舉不枚舉,這就是武夷巖茶文化。1982年崇安縣(現(xiàn)武夷山市)文化部門組織劉希玲等人,搜集編寫的《武夷山民間故事》、1992年陳斯福、陳金水主編的《福建茶葉民間傳說》都有巖茶名叢的故事。
2013年,武夷山茶人羅盛財,多方尋覓,集得名叢70個,成了愛茶人的寶籍。但是推廣有難度,因為名叢有個“怪脾氣”,就是講究好山場,否則就不顯山露水。這使業(yè)外人感到納悶,從而增添幾分神秘色彩。
想不到這等有文化的名叢,其名字卻被有的人搞錯了,把她寫成“名樅”。經(jīng)查幾部字典,“樅”字注釋為柳松、松樹,還有姓氏、縣名,均與茶不沾邊。“名樅”實在無法代替“名叢”。
名叢,彌漫著文化色彩的武夷巖茶珍寶,當(dāng)珍重之。
來源:武夷茶天下
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